編輯室報告
台灣的原住民是誰?到底台灣原住民有多少族?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,台灣的原族民就會多出一族來?更怪的是,最近,原住民竟然變成不是原住民,還跑出一個矮黑人來,這又是怎麼一回事?
這是在做《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》之前,想過,卻沒有解答的問題。
除非是親眼所見,否則不知道為何九族要變成十二族?也只有把族群的各種面向看遍,才知道各族有各自的傳說、祭典、語言和文化。親眼看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,但是有這麼一個人跑遍了台灣的山之顛,海之濱,十多年的田野生活,就是要透過攝影機,讓大家親眼所見。這些動態影像的紀錄,是要讓大家看看這塊土地的原住民怎麼生活在現實,怎麼和祖先的靈魂連結在一起。
這個扛著攝影機跑了十多年,上山下海的人是李道明老師,光是原住民的主題就拍了上千個小時,也就是不眠不休的放映,可能要整整兩個月才放得完。第一次進到他的研究室,被滿牆的整齊的錄影帶所震懾,這些錄影帶像是一雙雙的眼睛,每雙眼睛背後都有故事,盯著我們,無聲而銳利的說:「放我們出來」。我們被這些聲音驅使,必須要把這些故事釋放出來。
這是智慧藏編輯部第一次先有影音內容才輔以文字和圖片的作品,對於擅長處理圖文的我們來說,這是一個「倒著做」的挑戰。但是這一次,我們看見了,所以想要知道更多,因為想知道,得找到適合的人來解讀他。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,或許這才是正向的認知,眼睛看到、耳朵聽到,文字和圖片才來輔助理解。而數位科技的好處是,文字、圖片、影音的訊息都能整合在一起,想要「正著學」、「倒著學」都可以,十多年的上山下海,想從哪裡看起都沒問題。
台灣原住民的主題處理起來實在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容易,特別是族群的數目仍在增長,起源論又不明確的情況下,文字作者的下筆必須格外小心。但是無論學術還有哪些問題尚待研究或是澄清,內容的在結構上,我們還是有自己的看法。除了各族的資料之外,希望能夠將時間和空間的元素架構起來,讓這個知識庫能有更立體的面貌。「族群探索」的單元我們以台灣地圖為導覽,希望引導使用者了解原住民各族的地域性、「歷史透視」則呈現原住民在學者和自我認同等議題的歷史脈落。其中更輔以「原住民居住地之變遷」的動畫,表現原住民歷史和地理結合的內容。我們也整理了有文字記載以來,荷西時代起的原住民和台灣其他族群的年表,希望能協助了解同一塊土地上,不同族群的交互影響。
這是一個有厚度的作品,因為背後有長期關注這個主題的導演和作者,希望這些得來不易的影像和被釋放出來的故事,能夠經由數位的型態,更容易傳播,影響也更廣佈。有更多人看到,就有更多的了解,這是我們期待要發生的事。
智慧藏學習科技
數位內容編輯部
2004/9/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