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室報告

編輯室報告

《本草圖譜》是日人岩崎常正參考中國《本草綱目》,歷經多年研究、栽植、記錄而成,全書圖多文少,豐富精美的版畫圖像及近2000種的植物數量,使《本草圖譜》彌足珍貴,亦由日本多所著名大學圖書館列為貴重資產而珍藏。版畫藝術大師廖修平教授認為書中圖像臨摹真實植物,是以日本十七世紀江戶時代流行套色木版畫「浮世繪」暈染( BO KA SI)技法所製作,豐富的色彩與中國《本草綱目》單色表現大異其趣,深具實用與藝術價值。由於《本草圖譜》所記載的部分文字為日文古文,不易翻譯;又拉丁學名的修訂頻繁,古今名稱多所差異,因此在《本草綱目》的比對、選取上,難免有所錯誤與遺漏,亦有許多修正空間,尚祈各界人士不吝批評指正。

《本草綱目》傳入日本,對日本的植物研究產生極大影響,因此本產品也整理、對照《本草綱目》,增列「本草綱目概述」,供讀者參考。需要說明的是:

  1. 1.九十五卷的《本草圖譜》除了九十二卷的植物介紹外,尚有二卷索引(和名索引、漢名索引、學名索引),及二卷介紹植物經過烹調或加工的再製品,即卷四十一的「造釀類」及卷九十三的「器物、服帛類」。因此,本產品未將其列在「植物系統分類」中。但為提供讀者完整的參考,與二冊索引並列於「本草圖譜分類」裡。
  2. 2.至於「本草圖譜分類」裡的「其他」意指《本草圖譜》未記載或標示「未詳」之處。由於現代植物分類是一般了解植物常用的方式,因此整理、審訂圖譜的資料,表列出「植物系統分類」,以便利讀者檢索。
  3. 3.《本草綱目》對每種藥物的描述,主要包含【釋名】、【集解】、【氣味】、【主治】、【發明】、【附方】等,「本草綱目概述」提供讀者簡明的參考對照,僅摘錄其中四項:【釋名】(各地種類名稱/正名)、【集解】(產地及形態特徵)、【氣味】(藥性及味道)、【主治】(功能及效用)。內容則擷取正統傳承之本草系統中的主流典籍:主要為漢《神農本草經》(本經)、魏晉《名醫別錄》(別錄)、唐《新修本草》(唐本草)、宋《開寶重定本草》(開寶)、宋《嘉祐補註神農本草》(嘉祐)、宋《本草圖經》(圖經)、明《本草綱目》(綱目)。
  4. 4.植物的「說明」部分,除了列出《本草圖譜》書冊中既有之和、漢名及學名外,部分有文獻可考者亦增列【中文名】。由於植物名稱可能因地區或年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,因此本資料庫中所記載之【中文名】,是以【本草圖譜學名】為準,而未必能與《本草圖譜》所載之和名或漢名(即【本草圖譜名】)一致。
  5. 5.《本草圖譜》所記載的學名有些並非以正規的書寫格式記載(如:屬名第一個字母要大寫、種名全部小寫…等),本資料庫皆修訂為正規格式,學名若有字母差異,則以「相似學名」註記在【備註】欄。
  6. 6.由於《本草圖譜》所記載學名,有許多省略或不完整,因此每種植物的說明都儘可能提供【參考文獻】連結,讓使用者方便參照。有缺漏或待考證的部分,將陸續補充修訂。

這個產品的企劃獲得新聞局的「九十六年補助發行數位出版品」,創意雖獲肯定,但為求內容的專業性與正確性,仍希冀更多專業研究先進給予指教與建議。製作每一個產品,都會歷經各種瑣碎、無法預知的環節,不時需要面對困境,但也享受突破困境的驚喜。接下來,我們計劃將《本草圖譜》延伸發展為藥用植物知識庫,將《本草圖譜》所記載的植物,加上現代的詮釋,與植物、藥材照片的比對。數位化的潮流雖不可擋,但閱聽模式卻尚未完全定型,製作數位內容產品就像是一個冒險的旅程,我們在旅程中找尋理想、成長茁壯、培養經驗與鍛鍊勇氣,而故事的終點就是成功地將知識的寶藏展現在您的面前。

智慧藏數位編輯室
4/2008

close
網站
書籍/文章
  1. 李時珍:《本草綱目》,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,2001。
  2.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:《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》,2003。
  3. 慈濟大林分院中藥局:《慈濟藥訊》第五十一期〈中藥品種混用之研究〉,2006。
  4.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:《TAI News植物標本館通訊》第二十五號 
  5. 農業試驗所:《技術服務季刊 》第十五卷 第一期 (57期) ,2004。
  6. 彭鏡毅 編: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索引》(2002年修訂版)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委託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執行,2002。
  7. 營建署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89年度調查資料:《高雄都會公園植物調查名錄》
  8. 邱年永, 張光雄著:《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》,南天,二版,1987。
  9.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:《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1》,2003。
  10.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:《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2》,2003。
  11.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:《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3》,2004。
  12. 張憲昌:《台灣藥用植物圖鑑》,晨星出版,2007。
  13. 肖培根主編:《新編中藥志》1~4,化學工業出版社,2001。
  14. 肖培根、連文琰主編:《中藥植物原色圖鑑》,1999。
  15.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本草編委會:《中華本草》,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9。
  16.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:《中國植物誌》,科學出版社,1996。
  17. 郭城孟: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(第一卷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1997。
  18. 楊遠波、劉和義、呂勝由: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(第二卷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1999。
  19. 楊遠波、劉和義、彭鏡毅、施炳霖、呂勝由: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(第四卷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0。
  20. 楊遠波、劉和義、林讚標: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(第五卷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1。
  21. 呂福原、歐辰雄、呂金誠:《台灣樹木解說(一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1997。
  22. 呂福原、歐辰雄、呂金誠:《台灣樹木解說(二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1998。
  23. 呂福原、歐辰雄、呂金誠:《台灣樹木解說(三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1999。
  24. 呂福原、歐辰雄、呂金誠:《台灣樹木解說(四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0。
  25. 呂福原、歐辰雄、呂金誠:《台灣樹木解說(五)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1。
  26. 徐國均、吳家榮、邱德文等:《中國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,貴州科技出版社,1993。
  27. 蔣鎮宇、牟善傑、許再文、陳建志:《台灣苔類植物彩色圖鑑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0。
  28. 林善雄:《台灣蘚類植物彩色圖鑑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0。
  29. 柳芝蓮:《台灣海藻彩色圖鑑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2000。
  30. 高木村:《台灣藥用植物手冊》,南天,200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