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修,原名陳朝會,1912年生於南投山村,1997年6月27日病逝。台中一中畢業後,從事新聞工作。在台灣新聞(日文,台中市),高雄新報(日文,高雄市),民聲報(中文,廣州市),廣東迅報(中文,廣州市),南支日報(日文,廣州市)等各報擔任校對,採訪,編譯,編輯等工作。在南支日報編輯長任上迎接日皇宣布無條件降服而離開報界。戰後回鄉,投筆種芹蕉。初時芹蕉運銷大陸尚可溫飽,不料共產仔發展太快,北京,天津,上海,福州接踵而去。國府逃亡我台,廈門亦完了。芹蕉銷路絕了,我的生路也斷了,只好食樹薯過日。為免一家七口因樹薯中毒而死,無奈之餘乃重回薪水生涯。在縣議會尋得一枝之棲,忍辱從雇員幹起,經議事組主任,秘書等職位,至1977年在主任秘書任上接受強迫退休。現有五男二女,均已長大成人矣。而今馬齒徒增七十八,體猶粗健,惜視力甚差,讀寫猶可勉強為之。(1989初夏)
編註:陳修先生去世前儘管體力不堪負荷,仍致力於本詞典修訂版的校正工作,其投注的心血及精神令人敬佩,在此向陳修先生致上最高敬意。
◎ 台灣話/摘自 陳修自序
台灣話又稱福佬話,是四百年來漳泉兩腔系在台彎融合而成的。通行於全台南北二路,也是台灣社會的代表語言。二次大戰後,有閩南話或河洛話等的新名詞出現,尤其閩南話一詞的來勢洶湧,頗有喧賓奪主之勢,我個人猶是愛我的母語台灣話這個老名詞,雖然台灣話是來自閩南語系,但是閱四百多年的演變,當今的台彎話決非就是閩南話,猶如美國話也原自英語,但是而今的美語決非就是英語,其理是一樣的。更多
◎ 陳氏傳奇/摘自 陳氏《台灣話大詞典》出版說明
陳修先生以一民間學者身份,孑然無所恃,在參考資料與基礎研究兩缺的窘境下,僅得自家後生陳文晶先生的協助,費年十三,獨力完成兩百五十萬字之巨構,毅力與才學都屬驚人。在寂寞無人聞問的角落,仍有能人默默耕耘不計收穫,一方面透露了台灣話研究的飽受忽略,一方面卻讓我們看見了真正的「台灣生命力」。更多